close
 「 我慢慢地、慢慢地了解到,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」


 

    原本我對龍應台的印象,是由野火集、中國人你為什麼不哭泣等有點思辨、愛國的書籍,所傳遞的強悍/積極的女性形象,但老實說這類的書籍,很難引發我的共鳴,可能我們這代,往往都有點政治冷感,透過媒體,看到太多的政治亂象,反而使我自己失去了哪種站出來爭取,甚至是愛國還是愛台灣的這樣感受,當然我是愛著這塊生我養我的土地與社會,但我實在無力將這種愛轉換成政治關懷,也不認為有永遠正確的政治思維。

    所以他第一本吸引我注意的書是「親愛的安德烈」,那時我正懷孕,懷孕的我難免潛意識的在思考與找尋如何教養我的孩子,以我自己成長的經驗,我認為青少年時期如何在孩子奮力脫離父母的掌控以外,還維持跟孩子對話關係,才是評估父母教養成功與否的關鍵。看了安德烈與母親的mail往來,我覺得龍應台的教養是成功的,安德烈雖然有很多質疑母親保守的對話,但從言談間還是感受到是一個獨立思考的好孩子,青少年時期的發展任務主要是為了確立自己的角色與價值,兒童時期,父母往往是指引兒童行為的依歸,但在青少年時期,他們則致力將自己與父母切割,甚至故意去衝撞父母的規範,來證明自我價值,因此質疑很多父母的思維,是獨立的第一步。



    但如果說「親愛的安德烈」是描述親子關係的理性,「目送」就是親子關係中感性的那一面,孩子不需要你牽手過馬路的那一刻、母親老到不認識自己女兒的時候、父親因病而無法控制自己的大小便的時候….,那些時刻,使我們感受到對於生老病死的無奈,有不捨、有失落,但無論你願或不願,肯或不肯,孩子總是要長大、父母總是會離開。

    我在結婚後,第一次強烈的有離別的感受,在準備婚禮時,總很混亂的狀況,跟我自己的母親也數次因為總總瑣事大吵,因此婚禮的當天,終於有鬆一口氣,一切都塵埃落定感,但接著兩週,我天天晚上都哭泣,我先生整個嚇到,但問我為什麼哭,我也只是回答想家,差點我們就決定要各自分開生活。其實我在學生時期就常在外面居住,大學、研究所都在學校附近租房子,但婚後,嫁入夫家(我跟公婆一起住)突然覺得這一生好像再沒有機會回到我家人身邊,那種別離的傷痛,是我到現在想起都為之鼻酸的。

    不過如果你以為我嫁的很遠,所以才有這樣的感受,那就誤會大啦,我夫家與娘家相隔不過20分鐘,婚後我每週也都回家住兩天,直到有孩子後,才改成每週回家一次,但不論回去的多頻繁,畢竟我都有新的角色,再也無法只當我媽的女兒朝夕相處,我還必須是公婆的媳婦、小孩的媽媽、先生的妻子,我相信在我結婚的那天,我媽也是目送著我離去的背影。

    不過不能說這樣的分離是沒有好處的,我覺得分離後,較懂的感恩,也比較珍惜每次相處的機會,盡量每周勻出時間陪陪我的父母,這些都是之前我們雖然一起住,但因為常見,反而不懂珍惜,不會關懷與體貼,因此也許距離反而突顯出,我們有多麼愛對方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ephanie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